朋友帶來了關於知足常樂的話題,我覺得這頗值得思考。
其實在香港長大的我們,自小已被社會迫著去爭,正常情況下沒有人會叫我們知足的。
試想想連進好的幼稚園也要爭的我們,爭好中學、爭預科學位、爭大學、爭搵工、爭升職... ... 父母唯有在我們爭不到時才會安慰我們說應要知足。"知足"好像成了安慰失敗者的說話,不如意者的避風塘。
而自小領受到的事實好像是:要上進便要付出,人人也是這麼捱過來的。辛苦少不免,我們怎可能"常樂",其實也不需要知足,知足便不夠上進了。
後來仔細一想,其實很多人都會不知不覺把"知足"與"不用努力"、"妥協"連在一起,而做成我們不懂知足的好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。
要是假設"人人也去努力",知足的意思便應是"我滿意於現在的環境,而於這環境下我會盡力做到最好去爭取更好的,但不強求",那知足便不會再是大懶蟲躲懶的藉口。
我想,提出"知足常樂"的人其實是想勉勵我們,應要在任何光景也開心地努力,任何光景也不怨天怨地,凡事感恩,珍惜所有。
1 則留言:
我十分同意你所說的:「應要在任何光景也開心地努力,任何光景也不怨天怨地,凡事感恩,珍惜所有」。
任何事都應先行努力再說,因為只計著回報只會忘了目標和意義。
發佈留言